首页 > 鲲鹏动态 > 行业洞察【转载】筑龙吴许杰:深

【转载】筑龙吴许杰:深耕在建筑行业大数据的沃野

——解码数字新浙商No.65

发布日期:2021-09-11


建筑行业的数据基础建设需要耐心。筑龙的核心竞争力:一是起步早,行业数据积累多;二是肯坚持,始终保持数据的透明和可信。

——筑龙股份 吴许杰


2008年,两个属虎的人相遇了。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,正在纠结专业与兴趣的抉择;一个是在建筑业打拼了近三十年的集团董事长,正在寻求转型与突破的道路——传统与创新就此擦出了火花。

吴许杰至今还记得校招上的初次见面,元博圣德控股集团董事长毛晨阳先生问他:“有没有信心做一个建筑行业的门户网站?未来这个公司要上市。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经过8个月的筹备,杭州筑龙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筑龙”)正式成立。

“‘筑’代表建筑行业,‘龙’意味着我们希望成为龙头企业。”在建筑行业信息化的蛮荒年代,作为集团的创新尖兵,吴许杰带领团队先后尝试了20多个项目,甚至以“搭帐篷住在公司”明志,最终聚焦行业大数据建设,打磨出了“建设通”平台。

建筑行业像一位古老的巨人,数据建设更考验耐心和坚持。吴许杰和团队经历过种种质疑和不解。“还不如买几台挖掘机,多挖几下利润不就出来了吗?”“我手头工作忙都忙死了,还要录数据,不是浪费时间吗?”

得益于起步早、坚持久,坚持下来的筑龙已经拥有亿级数据积累,数据库涵盖133万家企业,辐射全国31个省市,拥有1300万的行业注册用户。在传统基建转型“新基建”的大变局时代,“钢筋+水泥”的传统建筑业,借助“数据+算法”的赋能,正徐徐展开行业更新的图景。

谈创业经历

我思考了一下,自己什么都没有,只有对建筑和计算机的热爱

章丰:你是先进入集团工作,在毛晨阳董事长的指导下开始内部创业,这种路径比较少见。最早是董事长的意思,还是你的到来促使他产生了新想法?

吴许杰:毛董已经有了创新的想法,正巧在校招时碰见了我。当时我在浙江树人大学学习土木工程,又热爱计算机,获得了一些省级网站制作类奖项。毕业时,我个人比较犹豫,到底是去造别墅盖房子,还是从事互联网。

章丰:你面临着钢筋水泥还是代码的选择。

吴许杰:近三十年的建筑从业经验让毛董意识到,建筑业对新科技的反应很慢,信息化程度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,他想要往前走一步,哪怕半步。当时,他问我愿不愿意来尝试,或者说挑战。我思考了一下,自己什么都没有,只有对建筑和计算机的热爱,所以就没有犹豫。

2008年1月我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了集团,边实践边完成毕业论文,经过8个月的筹备,正式成立了筑龙,开始建筑行业数字化的探索。

章丰:产业数字化通常有两种路径:行业+数字化,核心创业团队从行业中向外拓展;数字化+行业,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专家进入行业。筑龙显然是前者,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路径?

吴许杰:我认为产业数字化建设需要三种能力。一是业务能力,数字化要从业务中来,到业务中去;二是系统能力,或者叫数字化能力,如何将数字化技术与业务流程进行有效串联,形成系统功能模块;三是基于前两者的管理能力,将数字化置于企业管理的层面考虑,结合专业认知和现代信息技术,解决管理问题,辅助管理者决策。只有综合这三种能力,才能把产业数字化做好。


章丰:这种横跨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之上的管理能力,怎么理解?

吴许杰:举个具体例子,对集团的车辆管理进行数字化改造,怎么做?司机代表了业务能力,作为车辆专家,了解车型、排量、油耗、路线、路况等。系统能力就是通过设备和软件系统,帮司机记录数据,把各环节串联起来。而管理能力意味着要回答“记录哪些数据,怎样组合数据,输出什么结果,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”等问题。

章丰:光靠懂业务的人和数字化的人不够,可能大家都做对了,但对结果没有影响。

吴许杰:一系列操作背后,是管理意图的支撑和体现——清楚通过数字化干预的目的是什么,可能是为了方便结算,也可能是为了压缩成本、杜绝浪费。比如对比两个司机的数据,其中一个司机的油耗更高,所以他得修炼技能、改变用车习惯。

管理就是把业务和数字化结合起来,完成数据从采集到最后应用的闭环能力,最终实现提质增效。

谈行业大数据

研发了20多种产品,背水一战,“建设通”诞生了


筑龙的业务体系

经过十三年的探索,筑龙已经形成了“经营数字化、管理智能化、人才专业化”的业务体系,推出了三大系列产品:建设通,聚焦行业大数据沉淀,为建筑企业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信息服务;众和软件,面向建筑行业,提供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;建设通学社,专注于行业人才培养。

章丰:建设通一直在积累行业数据,真正实现产品化是什么时候?

吴许杰:建设通研发了3年左右,从2012年开始市场化。筑龙成立后,我们围绕行业各个角度探索数字化可以赋能的方向,研发了20多个产品,有做机械租赁的,有做人才招聘的,有卖建筑类书籍的……投入了几百万,走了不少弯路,压力非常大。当时建筑行业数字化认可度、接受度都不高,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,“还不如买几台挖掘机,多挖几下利润不就出来了吗”。

经过痛苦的选择,团队把精力和资源聚焦到建设通上,到最后已经是背水一战,做不出来团队就要解散了。当时我搭了帐篷就在公司住下了,承诺“如果每月做不到20个订单就一直住在公司”。这么逼了自己一把,也逼了团队一把,最终把建设通打磨出来了。

章丰: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聚焦到这个点上?

吴许杰:我们观察到了建筑行业的痛点。一是数字化的意识和能力薄弱。企业专业化、规模化程度低,采用粗放式管理,信息覆盖面窄、逻辑性不强,且很多环节信息缺失。近几年,整个行业发展增速放缓,企业逐渐有了精益管理、降本增效的需求。

二是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不完善。市场主体缺乏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,建筑行业招投标信息不对称、不透明、不公正,广泛存在围标、串标等现象。

三是政府的监管机制和手段有待加强。政府重视审批,但监管力度不足,建筑业产品多样化,生产地点灵活,标准化基础薄弱,政府缺乏统一的信息收集平台和高效的监管机制,难以强化监管。而且各部门之间数据不互通,加大了监管难度。

章丰:数据获取的成本和效率,以及数据的规模、质量完备度,都是行业大数据建设的普遍难点。对此筑龙有什么解决方法?

吴许杰:决定聚焦建设通时,我们就确定了“快、全、准”的方向。

“快”,不断提升信息更新速度。目前建设通的日均数据更新在10万以上,且7*24小时更新。

“全”,关注全行业25000+官方网站,持续沉淀数据。信息来源渠道多且杂,没有标准模版,展示、接口五花八门,筑龙通过AI技术,从不规则的模版中提取关键信息,基本能覆盖99%以上的数据。同时,我们用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类,展示更细分、更清晰的信息。

“准”,准确,不改变任何数据。目前,建设通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等,实现信息来源真实、准确、可靠。未来我们将应用区块链技术,确保信息不被篡改,严守平台的公信力。

大数据的基础建设需要坚持,这些年,公司一直在项目上投入技术和人工。当我们总结筑龙的核心竞争力,一是项目启动早,行业数据积累多;二是肯坚持,无论内外部的压力,我们始终保持数据的透明和可信。经过十三年的沉淀,建设通目前已经拥有亿级数据积累,辐射全国31个省市,是行业数据准确度最高、更新效率最快和覆盖面最大的平台。

章丰:曾鸣教授在《智能商业》中提出,把数据智能融入具体商业,要经历数据化、算法化和产品化三个环节,真正把用户、数据和算法创造性地连接起来的是“产品”。目前建设通的大数据应用有哪些产品化的形态?

吴许杰:从产品角度看,建设通相当于是建筑行业的内容超市,覆盖PC端和移动端,客户只要办理会员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信息。

一方面,建设通为建筑业招投标双方营造了公平公正、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。通过市场研究、竞争格局分析、智能推荐经营市场等深度服务,提升企业市场拓展能力,帮助企业做出有效的经营决策。

另一方面,筑龙通过分析数据发布行业报告,呈现结构性趋势,方便企业在行业坐标体系中自我定位,也有助于政府部门了解和管理行业。

章丰:浙江的数字化改革正在推动“产业大脑”建设。筑龙在建筑行业的大数据积累上形成了一定优势,有没有考虑拓展多元场景,未来形成标杆式的建筑产业大脑?

吴许杰:有这方面的打算。对于筑龙而言,将不再采用产品打磨阶段缓慢的节奏,因为行业接受了多年数字化教育,形成了认知基础。未来我们要多元化、复杂化,并不是安安稳稳地用一款产品打天下。

国家提倡高质量发展,也将倒逼行业内的企业进行产品标准化和管理精益化,最终构建出产业大脑的形态。我认为,建筑行业的产业大脑并不会以一家主导,未来会形成更开放的合作机制。筑龙也积累了经验,可以采用开放整合的方式,与志同道合的企业一起探索,大家各有所长,进行互补。

谈数字化赋能

如果一把手不认可或者最后数字报表没形成,那么数字化就没效果

章丰:众和软件是面向管理智能化提供的产品,从管理、业务的角度推动标准化建设。这个软件最早是在集团内部使用的?

吴许杰:对,集团买过很多管理软件都不好用,所以我们决定自主研发适用于建筑企业管理的数字化系统。“众和软件”形成后,我们尝试过商业化,但是失败了,又决定回炉重造。2009年,众和开始在集团内部使用、迭代优化。

众和软件的迭代,不仅是软件打磨的过程,也是我个人成长的过程。在那三年半时间里,我被调回集团内部轮岗,在各个业务部门熟悉业务场景。

章丰:也就是说众和软件面向市场推出后,你中途又折返回去,到集团内部轮岗,补业务课?

吴许杰:对,我轮岗不是作为实习生,而是被任命为部门负责人,必须对每项业务的流程深入了解,像刚刚举例的用车场景,就是我自己遇到过的。

众和软件刚开始在集团内部使用时,大家对数字化的接受度不高,难免不配合。“我手头工作忙都忙死了,还要录数据,不是浪费时间吗?”这可能是建筑行业推进数字化过程中,很多从业者都有过的疑问。在毛董的信任和支持下,我们在集团内部成功推动了众和软件的实践与优化,才有了面向市场的基础。

章丰:此后你带着实际的业务经验回到筑龙,开始向外推广众和软件?

吴许杰:对,之后我就又把精力重新聚焦到筑龙上。在那三年半时间里,建设通一直坚持“快全准”的方针,持续积累行业数据,发展十分迅速。同时因为毛董、团队的坚持,众和软件的产品线也获得了新生,在2017年又重新商业化。

我深有感触,如果软件公司不了解行业,就会导致产品和方案实施困难,研发和打磨必须要深扎业务环境。所以众和最大的特色就是接地气,简单、实用、高效。我们不仅提供软件系统,还十分重视具体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,这恰恰是我在集团轮岗中最有价值的收获。


章丰:目前众和软件服务的对象是以集团企业为主?

吴许杰:众和软件主要针对施工企业,提供成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,有效管控项目成本,提升企业日常办公效率。市场上也有体量较大的公司提供相似产品,但它们往往局限在算量、计价方面,提供工具性软件,面向国企等大单位。

举个例子,施工企业的采购事项,水泥、钢筋,甚至小到热水瓶,我们都可以展示当地前后一个月内的采购价格。系统通过数据对比,在审批流程中提醒超标点,那么管理者就不必每天紧盯项目、打电话问材料价格,只需在收到系统提示时暂停审批,进行核对审问,最终实现降本增效。

但是to B服务的决策周期较长,目前众和软件已经服务了300多家企业,客户从接触到实际购买大概需要3到6个月。更重要的是,企业管理者和使用者都需要认识到产品价值所在,如果一把手不认可或者最后数字报表没形成,那么数字化就没效果。


章丰:众和的商业模式是以SaaS的方式还是一次性的软件销售?

吴许杰:当初为了验证市场,寻求众和的生存空间,我们以软件销售的方式为主,度过验证期后,就要发力优化商业模式。我们正在进行产品重构,采用SaaS化的理念,实现更快的配置、成本更低的服务、更精简的后端团队,从而有空间反哺施工企业客户。

我认为SaaS是一种技术和数据复用。打个比方,如果到病人家里搭建药房,不仅成本更高,而且病人对药房管理一无所知。SaaS就是造个取药窗口,病人拿塑料袋装药回家就行。当客户有新药需求,我们需要对药房中的药进行分类,在后台个性化组合好,送到取药窗口就行。

谈客户教育

创新要以客户为中心,倾听市场的需求,搭着时代的脉搏行动


2020年,筑龙举办了“转型发展提质增效”建筑业转型与发展高峰论坛,现场云集了500+家建筑单位、1000+名行业专业人士。论坛从宏观环境、企业管理、行业政策角度,助力建筑企业抓住改革机遇,寻求转型突破契机。

章丰:筑龙为什么选择把职业教育作为业务板块之一?这在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中并不常见。

吴许杰:一方面,走出去才能更了解行业。过去我认为闷头做产品、闷头做运营,市场上有需求的客户自然会找上门来,这个认知误区导致了不少创新的失败。如果守旧与自我满足,企业就会缺乏后续的生命力,所以筑龙要主动走出去,不能闭门造车。创新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,倾听市场的需求,搭着时代的脉搏行动。

二是市场上少有面向民营建筑企业的培训产品。行业中成熟的教育培训服务主要面向大型企业,而筑龙产品的使用场景、理念思想等都是源于民营集团,与之不相匹配,所以萌生了自己发展职业教育业务的想法。

三是强化与客户的连接。目前,近1300万的行业从业者在筑龙的平台上注册使用,我们的数据库涵盖133万家企业。如何获取到客户群体声音,更了解客户的诉求?分享经验和理念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。

我们组织高峰论坛、各类分享会,客户可以从中获取对行业趋势和最新政策的深入解读、也可以获取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;同时,筑龙也能获得客户的需求和反馈,与客户建立面对面的沟通渠道,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。

章丰:用教育服务的方式连接客户。

吴许杰:这是我们与客户建立的一个更直接的沟通渠道,也是筑龙将十余年的行业积累输出给客户的一个方式。我们希望除了为客户提供数据和产品服务之外,还能搭建更大的平台,链接行业权威专家,汇聚行业同仁,容纳更多的生态伙伴,帮助施工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在新时代完成转型和升级。

谈浙商精神传承

这样一位前辈还在拼命奉献,我们年轻人有什么借口松懈

章丰:无论是合作创业还是集团轮岗,可以感觉到董事长(毛晨阳)和你之间的互相信任。如何看待董事长对你的影响?

吴许杰:毛董是我的贵人,是出校门的第一个师傅和老板,也是我的第一个合伙人。读完四年大学,我要养活自己,所以十分珍惜创业的机会,对毛董特别感恩。


毛晨阳(左)和吴许杰的合影

对我而言,毛董亦师亦友,值得尊敬。作为教授级高工,他非常热爱学习,把国内外与管理有关的书读了不止一遍,每天早上都会在中高层管理群中分享一本书给我们学习。他个人也是好几所大学的客座教授,也有很多平台邀请他讲课,分享经验,赋能行业。

章丰:真的挺难得,那时候你大学刚毕业,也没有成熟的履历。现在他应该很得意,13年时间,把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培养成可以独当一面的创业者。

吴许杰:我自己也比较努力,不敢辜负毛董的栽培。他以高标准要求自己,也这样要求我。无论是公司和产品,还是我个人的成长,如果没有他的支持,肯定走不到今天。有时候我会有“他退休了,我怎么办”的不安。有时候我又希望毛董早点退休,因为他总是用燃烧自己的方式工作,在生活上又坚持粗茶淡饭。这样一位前辈还在拼命学习、拼命奉献,有他作为榜样,我们年轻人还有什么借口松懈?

快问快答

创业过程中踩过的最大的“坑”是什么?

闭门造车,以为有好产品就能打天下,创新一定要以客户为中心。

如何分配工作与休息时间?

日程排得很满,甚至还有午餐会,但健康、家庭、学习、工作是比较平衡的,我认为要“快乐地去成功”,并且搭建体系让团队一起快乐地成功。

你有特别喜欢的书/电影吗?
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以七个原则为中心考虑,给了我很大的力量。

你有特别欣赏的人吗?

毛董。

你认为“数字新浙商”,新在哪里?

一是思维新,能接受新技术、新工具;二是更开放,能接受跨领域、跨行业。

(转自: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官方澎湃号)